宋咸淳十年(127..." />
宋咸淳十年(1274年),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,提升陸秀夫為參議官。宋德祐元年(1275年),邊防緊急,幕僚大多逃走,只有陸秀夫等人沒有離開。李庭芝向朝廷舉薦陸秀夫,因此他被任為司農(nóng)寺丞,屢次升遷,直到任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。
宋德祐二年(1276年)正月,以禮部侍郎身份到前線講和,還沒有到達(dá),敵人反悔。陸秀夫派人召回了陳宜中、張世杰等,于是大家共同擁立益王趙昰于福州。陳宜中因為陸秀夫長期在軍隊里,熟知軍務(wù),每當(dāng)有事都征求陸秀夫的意見然后辦理,陸秀夫也全心全意為他參謀,言無不盡;不久因議事與陳宜中產(chǎn)生矛盾,陳宜中指使諫官上奏彈劾陸秀夫并罷免了他。張世杰責(zé)備陳宜中:“此為何時還能彈劾?”陳宜中非常惶恐不安,急忙召回了陸秀夫。
當(dāng)時君臣流亡海濱,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,楊太后垂簾聽政,與臣下說話還自稱為奴。每當(dāng)群臣朝會時,陸秀夫仍端持著手板,儼然像過去上朝一樣,有時在行程途中,凄然淚下,用朝衣拭淚,衣服都濕透,左右的人為他所感染無不悲痛欲絕。因井澳大風(fēng),益王趙昰驚懼而死,群臣都想借此離開;陸秀夫說服眾人,共同擁立衛(wèi)王趙昺。當(dāng)時以陸秀夫為左丞相,與張世杰共同秉政。其時張世杰領(lǐng)兵駐守崖山,陸秀夫則既要籌措軍旅,又要調(diào)集工役。雖然在顛沛流離之中,事務(wù)繁多,時間匆忙,但他每天都還是要寫《大學(xué)章句》以勸講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