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明代女性爵位皇姑曰大長公主,皇姊妹曰長公主,皇女曰公主,俱授金冊,祿二千石,婿曰駙馬都尉,親王女曰郡主,郡王女曰縣主,孫女曰郡君,曾孫女曰縣君,玄孫女曰鄉(xiāng)君,婿皆儀賓??ぶ鞯摪税偈噙f減有差。文勛和武勛每朝都有變動,這里只列明代武勛,分別是正一品左、右柱國,從一品柱國;正二品上護軍,從二品,護軍;正三品上輕車都尉,從三品輕車都尉;正四品上騎都尉,從四品騎都尉;正五品驍騎尉,從五品飛騎尉;正六品云騎尉,從六品武騎尉。不論是勛還是爵,都是皇帝給有功之人的賞賜,此勛爵制度很早便出現(xiàn)在史料中,但歷朝歷代所設的勛各有不同,這種不同不僅體現(xiàn)在名字上,也體現(xiàn)在權力上,早期的勛位是有實權的,中期的爵位也是有封地的,但到了大明不論是勛還是爵,除了那份俸祿外,基本就是個名譽。勛是為獎勵功勞而贈予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。爵位用在皇家宗室身上是世襲特權,用在大臣身上是為了獎勵功臣。一般來說,有大功者封爵,尤其多用于封贈開國功臣;有一般功勞需要獎賞時贈勛,如隋代初建勛制時所說的“以酬勤勞”,這是爵和勛的區(qū)別之一。區(qū)別之二在于,得王、公、侯之爵位可以“食邑”,并可承襲;而勛位只是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征,最多也只是在服裝和俸祿上有所體現(xiàn)。勛與爵在待遇上的不同,可能正是勛位制度產(chǎn)生的原因。因為得爵者的食邑人戶只對他們納糧,而不向國家繳納賦稅,如果得爵者過多,又可世襲,勢必造成國家財政賦稅的大量流失。然而,有功者又不可不賞,于是賞賜一種地位象征意義的榮譽稱號,自然就成了最高統(tǒng)治者的選擇了。魏晉南北朝時,開始對一些有功之臣贈以“上柱國”、“柱國”、“騎都尉”等稱號,但未形成制度,這可以說是勛位制度最早的雛形。勛位制度正式形成與隋代,健全于唐代,以后各朝沿襲并有所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