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亞里士多德一道,我..." />
與亞里士多德一道,我關(guān)注的是一種互相性的,分享性的,共同生活的倫理?!熬恝?2”在對親密關(guān)系的論述中結(jié)束,它將兩種彼此沖突的解釋擱置起來,我們將會回到這兩種解釋上。至于那種認為只有自身才能擁有一異于自身的他者的觀點[18],在我看來與我們前面所作的探討是一致的;它的合理性在于,自尊是美好生活目的的原始自反時刻。在自尊中,友愛悄然無聲地進入其中。友愛所增加的,是自尊的人在彼此交流中的互相關(guān)系觀點。至于相互關(guān)系的后果,如平等,它促使友愛向正義發(fā)展,在正義中,小團體式的生活共享讓位于一種多元性的分配,從而進入到一種歷史政治的團體內(nèi)。
回顧與亞里士多德一起走過的路,我們得問一下,我們賦予了關(guān)懷什么樣的為友愛所未曾表明的特征?
我們馬上轉(zhuǎn)入到古典的友愛的特征上,與此有關(guān)的,與其說是概念的分析,還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歷史,例如友愛與休閑——它是自由公民的特權(quán),奴隸、賤民、婦女和孩子被排除在外——的關(guān)系,以及把共同生活歸入為共同思想,并導向智者的沉思,這就是《尼各馬可倫理學》最后一卷的觀點。正是從他(autos)與他自身(héauton)的關(guān)系出發(fā),我建立了一種關(guān)于關(guān)懷的包容性概念,這概念的基礎(chǔ)在于給予(donner)和接受(recevoir)之間的互相性。[19]友愛,即使擺脫了友愛的社會文化的限制,在我看來依然是唯一的十分脆弱的平衡點,在這個平衡點內(nèi),給予和接受以推定的方式互相平等。事實上,當亞里士多德對友愛的互相特征進行定義時,他追求的正是這一平等關(guān)系。這個平衡點可以說是一種幽靈性的處所,在那里彼此對立的極端在給予和接受之間互相轉(zhuǎn)化,自身的一極與他人的一極在交流的主動作用中彼此消長。